close

最近孩子放假,在家裡說話的頻率變高,氣氛卻越來越差,起因於某隻小妞的生氣時的口頭禪,已經變成像漏水的水龍頭,三不五時滴下來,新加坡本來就日頭赤炎炎,一直聽到這類不愉悅的口頭禪,我的耐性很快地用盡,許久不見得火山大爆發竟然又出現了....。前陣子很流行一句話惹毛xxx,我想如果我要編一本一句話惹毛媽媽,或一句話讓媽媽理智線斷掉,應該可以落落長的寫一本,還能分小孩在不同年齡各一個章節,所以其實媽媽本來就是刺蝟來著?每天都有讓我崩盤的最後一根稻草? 

 

爆發後,我的情緒很難冷靜,思緒也很複雜。原本想理解孩子的情緒需求,結果過度討論,反而失焦,或者讓孩子那條卡住的神經路更卡住,甚至更強化了那個負連結,就好像小孩子明明知道媽媽不喜歡小孩打翻飲料,結果喝飲料時看到媽媽,手就忍不住抖了,飲料又翻了。身為母親在情緒跟互動上的身教,因為爆發也對我產生某種程度的挫敗,理智上我也仍然確定我對孩子的要求是正確的,只是還沒找到適合的方法,分析自己連帶小孩都很想要建立一套系統,能解決問題的系統,然而孩子跟我都是有情緒跟感覺的人,要怎麼基奠在正確的價值上,彼此理解,將親子間的互動帶到一個正向的循環,真的好難。即便睡覺的時間到了,躺在床上還是無法入睡.....

 

孩子卡住的時候,是她需要幫忙的時候,媽媽會生氣,也是媽媽有卡住的地方,媽媽也需要幫助自己解套。而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彼此不再陷入負向循環呢? 

想了很久很久,想到爬起來打開電腦,打下這些原則:

 

1. 我可以決定我要當什麼樣的人。

2. 我知道每個人都是有感覺的人,我說的話做的事,會影響別人的感覺。

3. 早上起床的時候,我會快樂地說早安,晚上我會溫柔地說晚安。

4. 我為每天享用的食物感謝,準時來到餐桌前,高興地用餐。

5. 我可以在別人說話的時候,看著別人的眼睛,專心地聽,第一次就聽懂。

6. 我開口之前,會先確認我即將要說的話,是愛與尊重的話。

7. 我會觀察別人的反應,減少重複的問句,跟重複的要求。

8. 我會學習描述跟自己情緒有關的事實。

9. 我會學習看見別人的需要,並且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什麼。

10. 我會練習使用正面的句子。

11. 我會把我的創意跟想像力用在好的地方。

12.  我能判斷何時該讓自己停下來,而且真的停下來。

 

一條一條地跟她們解釋那些原則是什麼意思,提供明確的範例。我決定不再花時間拆掉舊的神經迴路,直接建立新的迴路,當這個新的迴路越來越穩固了,舊的那個也自然消失了。當孩子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,我必須明確地告訴她們,怎麼做最好。在教養孩子的這些年,我的確發現,使用"不"開頭的句子,到最後容易陷入一種打地鼠的窘境,因為一直在防堵不要孩子做什麼。其實,就是直接告訴孩子,希望他們做什麼就好了,然後教她們方法去做到。孩子想要感受到父母的愛,父母也想感覺到孩子的愛,正向的行動和言語,才會帶來正向的循環。只要她們的言語跟行為符合上面的原則,我就會好好地跟她們表達我的開心。最後我還加了一條潛規則,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上述的原則,只要她們確定她們說出來,或做出來比我寫的那些原則更好。

 

剛開始要改變說話的方式,或多或少有點不習慣,然而新的慣性是可以建立了,我們跟著一隻美麗的蝸牛,在前進的路上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drea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